地方频道> 社会
|
四川柑橘大实蝇事件:公众信心是被什么击倒的?
Updated: 2008-10-30 14:32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一只出现在四川广元的小虫子,短短数天,就把全国的柑橘市场搅得一片寒彻。 据28日《人民日报》报道,四川广元柑橘大实蝇事件已引发部分消费者恐慌,造成湖北、重庆、江西、北京等部分主产区和主销区柑橘销售受阻,销量大减,价格大跌。在长沙毛家桥水果市场,产自湖南常德、湘西等地,经过严格检疫证明并不存在问题的本土柑橘,其销售同样一派萧条,一天卖不了几车。有网友发帖说,今年湖南的橘农和柑橘真是“冤死”了。 柑橘滞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消费者的信心被传言击倒,不买橘子吃了。21日,全国各大网站论坛上出现了有关四川广元大量柑橘生蛆的消息,同时,“今年不要吃柑橘”之类的所谓“提醒”也被人们以短信方式四处转发流传。于是,一只小虫子引发了全国柑橘市场的一场“大瘟疫”。 看起来,这好像是人们的一种过度恐慌,缺乏一种理性和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但只要我们稍微回顾一下,就会发现,这几年里,类似“蛆柑”的农产品事件似乎没有消停过。2006年有“毒西瓜”,2007年是海南的“毒香蕉”,今年的就不要说了。试想一下,再加上接二连三发生的其他食品安全事件,公众能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吗? 是的,在每一事件出来之后,有关部门和专家都为澄清事实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市场往往并不“买账”,几乎每一事件最后都是以相关的产业和人们蒙受巨大损失而结局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把这些事件认真进行梳理和解剖,我们是不难找出答案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相关部门总是在当“消防员”,而不是在事件发生之前和刚发生之时及时权威地公布有关信息。虽然事后补救完全必要,但事前相关工作的意义应该是更大的。 人们不会不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事件在发生之后,有关部门的行动和事实真相的披露,都是被严重化的事态倒逼出来的。比如这次“蛆柑”事件,相关部门和专家就是在事情曝光之后,才有了一些辟谣之举。但令人遗憾的是,事态并没有照着他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不要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就这么一条短信,销蚀了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所有努力,最终让整个柑橘市场在今年的10月惨不忍睹了。 对于这件事,有论者这样认为,如果不是刻意隐瞒,相关信息能及时充分公开,那么这一传言就不会蔓延到几近“无可救药”。事实也证明,正因为这些“遮遮掩掩”式的辟谣,消费者对柑橘市场的不信任感更加浓烈了。从这一角度而言,农业、检疫、工商等部门在此已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一种难言积极和光彩的角色。 问题更在于,目前,类似情况在政府不少部门当中并不是绝无仅有。近几个月来,网络、短信传言引发的公共事件已发生多起,但相关的部门表现很难用“满意”来评价。对于老百姓而言,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在每天都会有汹涌而至的海量信息面前,任何一个危机发生时,任何一个“危机传言”到来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在第一时间里听到来自政府的权威、专业的声音,这是他们对于政府的本能信赖。如果政府部门在相关信息公开上总是“慢半拍”,那么公众信心还能树立起来吗? 谣言止于智者,于整个社会而言,它更止于信息的透明。冷静观察近来的一系列公众事件,这值得我们认真地反思了。 (编辑:邓京荆 来源:新华网—长沙晚报 记者 肖应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