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经济发展
集美区——台商投资的“福地”

Updated: 2008-09-10 13:57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厦门是经济特区,全国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有三个在厦门,而这三个中又有两个在集美区——1989年和1992年,集美、杏林两大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分别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享受厦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集美作为侨乡,又是著名的文教、旅游区,拥有特殊的招商政策和极好的投资环境,也由此成为台商投资的“福地”,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时两个台商投资区予以保留。

集美台商投资区总面积6.85平方公里,由北部工业区(5.72平方公里)和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后溪工业组团(1.13平方公里)两部分组成。区内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市政设施比较齐全,并在闽南金三角工业区中率先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投资区已成为台商投资兴业的一片热土,包括正新橡胶、TDK电子、NEC东金科技等多家世界500强在内的台资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企业运营良好,普遍赢利,吸引了大量台、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扩大生产规模。

台资企业在集美的发展壮大有目共睹,据统计,2005年,集美区国税税收收入8.9亿元,其中涉外企业税收达6.5亿元,而台资企业占80%以上。全区年税超100万的台资企业有56户,500万以上的12户,1000万以上5户。2000—2004年汇算指标显示:厦门市台资盈利面为4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并呈上升势头。据初步测算,集美区的指标还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

除台资企业外,投资者来自香港、东南亚地区和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韩国等国家,一些世界著名企业和跨国公司纷纷在集美落户,集美区外向型经济格局已初步形成。截止到200710月,两个台商投资区已吸引台、港、外资企业870家,其中台资企业615家,工业总产值437亿元,就业人数超过16万人。

在台商投资区多年开发建设中,集美区人民抓住机遇,以“开明、守信、竞争、开拓、奉献”的特区精神,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成功开发了集美北部工业区、杏北工业区、灌南工业区、中亚工业城、杏南工业区等。至2004年,集美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737个,合同利用外资368亿美元,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217亿元。

2007集美区实现生产总值218.3亿元,增长22.2%;合同利用外资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33.5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21.6亿元,增长38.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8亿元,增长4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6820元和8150元,增长13.8%11.1%集美区实现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封闭型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开放型经济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成为海峡西岸一块充满商机、充满成功机遇的投资热土,成为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厦门台商投资企业协会荣誉会长吴进忠认为,当时首选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主要考虑到未来两岸三通。目前虽面临增资扩产的困难,但集美区想方设法,出台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为台商解决这一瓶颈。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投资环境太好了,让台商们对投资前景充满信心。

集美台商投资区北部新区位于集美镇北部、福厦公路两侧,它是经厦门市政府批准的融工业、商住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区,是集美台商投资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厦门市引进外资成片开发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集美台商投资区将重点发展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内企业全面投建投产的基础上,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档次,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形成高效、低耗的高新技术园区。

据集美区台办介绍,该区努力扩大与台湾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吸引台湾宗亲来集美寻根谒祖,以增进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密切与在台集美乡亲的交流与合作。集美区还利用“9·8”投洽会和台交会等平台,提升对台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把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真正办成对台交流的窗口,努力在促进两岸合作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

(中国日报 记者 胡美东 实习记者 陈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