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文化旅游
云南首次发掘出3000年前完整彩陶罐(图)

Updated: 2008-06-17 11:36

剑川海门口遗址D区的“干栏式”建筑群。 记者曲鸣飞/摄

●剑湖畔曾有一个繁华的“水寨”,之后又建成辉煌的“鲁鲁城”

●数千根用于支撑房屋的松木柱,被埋3000年却奇迹般不朽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大理剑川的剑湖畔,正是金庸作品《天龙八部》里段誉失足掉入的人间仙境,“葬身于湖畔花下,倒也风雅”。如今,这里再次引起世人关注,刚刚完成的剑湖边“海门口遗址”第3次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留下太多未解之谜,而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云南先民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能够制作彩陶、种植水稻、使用青铜。

昨日,本报记者来到距剑川县城8公里处的剑湖,这个四面青山环绕的高原淡水湖泊,四季纯如明镜,涓涓细流浇灌着青绿的庄稼。如今,因湖畔水位不稳定,已无固定人家居住,而成了一片肥沃的田地。在附近村里生活的老辈人中,世代流传的故事认为,很久以前剑湖周围曾是繁华的村落,被称为“水寨”,后来不知何原因,水寨消失了。

有村民说,几十年前,农民在耕地时就偶尔挖出过一些“黑黑的木桩”,大家都拿回家当柴烧了。也有村民会挖出一些刀状的青铜器和陶瓷片,还有造型奇特的石片。

若不是考古专家的到来,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水寨”并没有完全消失,大量的实物在历史风雨中沉入了地下,历经3000年而不朽。这就是著名的“海门口遗址”。发掘出的大量文物显示,那时临水而建的村落,曾有过人们难以想象的繁荣。

目前,考古专家正试图从出土文物中,解开3000年前云南先民生活及迁徙之谜。

1957年

第一次考古

挖泄洪渠意外掘出文物

“远比前两次的成果多得多,而且有可能改写历史。”对于刚刚完成的“海门口遗址”第3次考古发掘,甸南镇文化站站长刘新春用了“出乎意料”这个词来形容。

第一次考古,是在1957年,当时剑湖洪水泛滥,3条泄洪口又是弯曲水道,一到雨季,附近村庄即遭洪灾。当时,政府组织当地群众,将泄洪道改为直道,以期增加流量。一场轰轰烈烈的水道改造工程开始了。

随着沟渠的开挖,大家发现,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也被挖了出来——黑黑的木桩、状如斧头的石片、带着绿锈的铜刀。这些情况反馈到考古部门后,有专家推断“地下可能是一个古文明遗址!”

于是,考古部门开挖了410平方米的一个区域,挖出了224棵古木桩和大量青铜器和陶瓷制品,还有石器。经碳14测定,这些东西的年代被界定为距今3115年±90年。这里成了记录新石器时代云南先民生活的“海门口遗址”。

1978年

第二次发掘

出土数百件各种器物

刘新春介绍,1978年4月,省级文物部门决定在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当时,专家们在剑湖周围开了3个探方,有近300平方米的区域。那次考古,挖出了226根松木柱,测定显示仍是3000多年前打下的桩。同时,还出土了26件青铜器,350件石器和22件铁器及大量陶瓷制品。

在村民间流传的说法是,这里在“水寨”之后,还有一个辉煌的“鲁鲁城”。据说,可能因遭受剑湖洪水的多次威胁,或受到野兽的侵扰,这个城向北移了7公里。

这次的考古成果中,除了初步证实传说中的“鲁鲁城”确实存在外,专家们还认定“海门口遗址”是云南青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然而,由于没有正式的考古报告,这里始终没有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