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住宅,但政府是否考虑到这些居民一旦失业,还怎么负担起房租呢?”来自新加坡的亚洲新闻台驻北京分社记者陈玉樱将话筒对准了市住建委委员、市住保办常务副主任邹劲松。
“北京市的住房保障体系是为被保障人群提供不间断保障,同时实行动态的准入和补贴标准。入住公租房的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收入档次,领取不同档次的租金补贴。”在寒风中,邹劲松细细介绍着。
这也意味着,如果入住公租房的市民一旦失业,其收入和家庭财产标准也符合本市的补贴政策,最高可以领取占到租金额度95%的补贴。
以即将开始摇号、陆续会有市民入住的京原路7号为例,如果一套建筑面积50平方米的房屋,每月租金为2000元。当这个家庭收入锐减到符合廉租房实物配租档次标准时,他们可以申请每月1900元的租金补贴,每个月实际支付的租金只有100元。
现场展板上的图表和数字,引来了摄像记者的高度关注。他们镜头扫描到的一组组数据,体现了北京正在扩大的住房保障供应规模。2007年至2011年,全市累计开工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70余万套,共计6000余万平方米。通过公开摇号配租配售、棚户区改造等多种方式,解决了近5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以上。2011年本市已经超额完成开工、收购各类保障房20万套,竣工10万套的目标。到今年10月底,本市已经累计开工、收购15.3万套保障房,并有7.7万套保障房基本建成。
这样的一字一句,都被收录在国内外记者的摄像机、录音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