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休息室,一位局长拿起一瓶380毫升的矿泉水,一口气喝完。让这位局长嗓子“冒烟”、头上冒汗的是一场刚刚结束的“电视问政”。
8月14日,由湖北省纪委、省监察厅、省纠风办主办的落实强农惠农责任政风行风热线特别直播节目在荆州举行,节目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全程直播。
6月26日起,由武汉市治庸办与武汉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的五场“电视问政”陆续开展,包括市委常委、副市长等在内的25位官员到场“应考”,2012年“十个突出问题”的整改承诺落实情况接受市民监督。
目前,“电视问政”正成为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每年都要经历的一场特殊考试,不仅推动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加速解决,更成为官民直接互动的新平台。
“电视问政”风暴再起
8月14日,一则几十秒的暗访短片让随县副县长徐正友坐不住了:随县姚庙村有一个特别的村民小组,小组成员只有3个人,分别是村支书、村主任和村会计。而据村民反映,这多出来的第11组是为了方便村干部骗领国家种粮补贴。村干部不仅多报耕种面积骗领,而且一位村干部的妻子自2009年去世后,村里仍然以她的名义领取粮补。
被要求现场参加直播的随县副县长徐正友赶紧解释说,“正在查处。”“能不能给一个时间期限呢?”主持人追问。“这个月底前。”徐正友的这个回答赢得现场200多名农民代表的鼓掌。
这样的追问在“电视问政”中成为常态。“建筑垃圾堆成山,城管为什么说管不了?”“工商说合法,环保说非法,违建餐厅究竟谁来管?”……6月26日,武汉市2012年首场“电视问政”再掀问责风暴。
在一个短片中,生产消毒餐具的作坊里见不到消毒设备,餐具开水一烫就包装。当记者质疑“380度高温消毒”的产品标签时,工作人员称:“就是用380伏的电烧的水。”
短片一结束,现场哄堂大笑。“这样的违规作坊必须取缔,不能再让他们继续害人。”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杨泽发话音刚落,主持人送上一套“沉甸甸”的消毒餐具,杨泽发面露难色地接过,坦言这是对工作的鞭策。
打造官民共治新思路
自2011年武汉开始“电视问政”以来,已有多位市委常委及部门“一把手”接受问政,市民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同时,武汉这一做法也引起了其他省份的关注,相继组团前来“取经”。
和去年相比,今年的电视问政力度有所加强,更加注重参与性。现场的观众代表由去年的20人增加至50人,同时还在武汉市百步亭社区和武汉大学设立两个信号回传点,场外邀请90名观众参与举牌,共同表决是否满意。
首次参与电视问政的武汉市新任“布衣参事”施岚认为,电视问政为普通老百姓与政府官员搭建了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便于政府了解群众诉求,也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其创新之处在于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新型的问政方式应得到各方面支持。
“今年的电视问政更加深入,敢于直面体制机制。”曾多次参加电视问政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徐双敏认为,虽然现场短片中展现的都是诸如油烟扰民、汽车尾气等形式上的问题,但探讨的焦点已逐步深化到体制机制改革和规章制度完善,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实际上,“电视问政”唤起的不仅是官员的责任心,也激发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的参与积极性。
“一些城市顽疾无法依靠官员单薄的力量完全根除,但随着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老大难终会迎刃而解。”武汉市硚口区区长景新华表示,城市是大家的,要靠官民一起治理。
探索长效机制成为新命题
“明天就办”、“立即解决”,面对市民的质疑,这几乎成为现场嘉宾的集体口头禅。而在节目结束后,几名负责人也都履行了承诺,被曝光问题均在几日内整改到位。被改造为开发商“跑道”的市政路,当晚就被铲除;“380度消毒”的公司两天后被责令关门;暴打乘客的黑“的”司机,第二天便被抓获。
“电视问政”现场点评专家、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表示,电视问政不是电视秀,官员更多的应该是找问题、查责任,而不是作检讨、表决心。应当少一点舞台上的豪言壮语,更好地探索长效机制。
为了不使治庸问责沦为“作秀”、“一场风”,武汉市治庸办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治庸问责、优化发展环境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初稿),并提交审议。治庸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该方案的最终目的是以一系列的制度构成链条,最终形成长效机制。同时,一些治庸问责风暴中被验证有效的经验也将以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切实推动该项制度的长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