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部门要树立大发展大繁荣的创新思想,做到准确把握当前文化发展的新规律,从进一步解放思想到进一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文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调整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加快文化市场体系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更为复杂的挑战,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就要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根本点是优化政策体系。
第一,文化管理部门要树立大发展大繁荣的创新思想,做到准确把握当前文化发展的新规律。如合作国际化、文化贸易竞合发展、文化产业兼并重组加快、文化资本向新兴地区流动、文化消费国际化等,从进一步解放思想到进一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文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充分认识文化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文化发展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刻认识文化的大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增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构建新型领导体制模式,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扶持文化发展的工作机制,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机制保障。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从财政上提供基础保障,尽快改变文化事业费连年大大低于教育、医疗、科技投入的局面,优化财政投入方向。
第三,培育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推进出版发行、电影、演艺、广电网络等领域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培育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激发发展动力。调整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加快文化市场体系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国有艺术表演团体的机制创新,引导和支持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体制合理布局、共同发展的艺术表演团体格局,形成有效的舞台艺术生产的微观运行机制,形成保护传承优秀民族艺术、扶持优秀艺术产品生产和传播的制度环境。
第四,进一步推进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努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的创新。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和推广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项目,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建设,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面向社会的机制改革,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路径、方式和措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科学发展。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形成国家、社会、民间共同发展文化事业的良好局面。建立适当的参与机制,保障公民的文化参与权。在我国公共文化事务“治理”过程中,通过建立适当的参与机制,以保障不同阶层、群体的公民参与公共文化的治理。
第五,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融资体系。一是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在继续发展和完善专项资金的同时,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按照“政府出资、专家管理、社会监督、面向全社会、间接资助”的原则,形成国家财政资助文化发展的完整体系。二是整合国内优秀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同时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和结构调整功能,培育文化市场的战略投资者,促其在跨地区和跨行业的投资兼并、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不断优化。三是要加快发展多元化、社会化的文化投融资机制,如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组合投资等。四是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第六,鼓励文化科技创造,培育区域良性竞争局面。大力发展文化科技产业,建设多层次的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发展高端产业。鼓励在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形成新的文化发展模式与区域布局。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