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领文化强国建设的全局
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定位,并强调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与封建世袭制相适应的是“君权神授”,与维护资本自由权利相适应的是“天赋人权”,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相适应的是“权为民所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先进制度形态,其文化形态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性质,支配着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领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宣传科学真理、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能够有力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成为全社会的精神旗帜,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先进文化贯穿文化建设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中开展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由此决定了先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制度巩固是相辅相成的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在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资本优势,控制着世界上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体,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传送包含着舆论导向的新闻报道,推销包含着西方价值观的大众文化,由此决定了先进文化建设与西方文化侵蚀是一个长期较量的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在复杂多样的社会条件下开展的,人口数量众多、利益格局变化、社会成员多层、价值取向分化、发展很不平衡、维护公正不易,由此决定了先进文化建设与改善社会条件是一个相互支持的过程。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例如,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封建思想文化残余在我国社会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加需要坚持和强化。要按照《决定》的部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先进文化融入文化建设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在文化发展长河的时代前列,其先进性也植根于人类文化全部优秀成果的沃土之中,它只有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汇聚成人类文化的主流,才能生生不息、奔流不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阶级的文化品格,其先进性也体现于包容吸收、引领提升社会主义社会各个阶层文化特质的过程之中,它只有成为兼容并蓄的文化、综合整合的文化,才能蓬勃兴旺、成长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先进性也内在于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之中,它只有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才能春色满园、繁花似锦。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功能,文化创造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式,先进文化并不仅仅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出现,而是可以存在于多种文化形式之中,理论和艺术、抽象和直观、深奥和通俗,等等,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可行方式。
先进文化主导文化建设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保证。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既坚持发展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又加快发展市场导向的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先进文化并不相互排斥。主流文化、主旋律文化、主题文化更需要文化产业的高效率高质量相匹配,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表现为强劲的文化市场需求,先进文化也必须借助文化产业的强大实力扩大影响、走向世界。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