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奏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最强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都需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难以想象,一个没有文化素养的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文化底蕴的民族,又将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文化强国”,推进“文化兴国”,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民族精神和民众呼声。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自十七大以来,中共中央首次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反映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同时也是对民众期待的积极策应,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事业,也是一种生产力,在综合国力当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国家富强的巨大软实力和强大推动力。文化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社会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相互衔接,互为依托。既涉及到经济基础,又涉及到上层建筑。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与政治相互交融的空间越来越大,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视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重任,也是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十六大确立了小康社会的文化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阐明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十六大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部署启动、全面展开、深化攻坚。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全党全社会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央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十七大报告、“十二五”规划中都以专门章节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不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正在逐步形成。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建设的重心在基层、文化创新的重点也在基层。近年来,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下,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强县”、“文化强市”、“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共识。同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跃上新的高度。
推进“文化兴国”、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解决好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这个方向性、战略性的根本问题。全会强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这“五个坚持”,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遵循和基本原则。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我们应该紧紧地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加快我们的发展,使文化发展更紧密地和经济发展、社会问题、政治发展结合起来,相互衔接,能够利用这样的机遇期,实现我们整个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倪洋军)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