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增强文化自觉 提高文化自信
——文化部部长蔡武谈对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
“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更加清醒、自觉地推动文化的改革发展。”文化部部长蔡武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蔡武围绕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思考。
不能将整个文化都交给市场,搞所谓“文化产业化”
记者:在新形势下怎样科学地认识各种文化现象,从而确定正确的文化政策?
蔡武:最根本的问题是正确认识文化属性。文化的内涵是价值观,是精神,是审美,而文化的存在方式,一是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二是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文化服务,在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也具有商品、产业和经济的属性,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其价值。
记者:文化具有双重属性。
蔡武:对。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和认识问题,一方面,我们在文化建设、文化生产和创造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不给错误的观点、反动的意识形态提供传播的空间。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在今天社会思潮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因此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划定红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鼓励健康文化,允许通俗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要从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商品、经济、产业属性出发,在文化建设、创造和生产中,尊重市场规律,注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文化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和产业,我们既不能将整个文化都交给市场,搞所谓“文化产业化”、“文化市场化”,同时,也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监管,制定规则,确保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导向。
文化教化作用发挥的前提是要为群众所接受
记者:文化的双重属性引出了文化的双重功能的话题。
蔡武:是的。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文化就具有教化的功能,从文化发展的本源来看,文化还具有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二者辩证统一。如果我们只强调文化的教化功能,而忽略满足群众需求的功能,就会导致我们高居于群众之上,只考虑希望群众受到什么教育,脱离群众的现实需求。
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的前提是要为群众所接受,如果某一种文化形式不能让群众普遍接受,何谈教化作用?只有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到、听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做到入耳、入心、入脑,老百姓才有可能接受。
另一方面,如果只讲满足群众需求,忽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忽视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那我们又会落后于群众。现在有一些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需求”的名义,行迎合低俗、媚俗之实,影响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对此,我们必须坚决纠正。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坚持三贴近,真正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公益性文化机构不能只为少数人服务,不能把文化园区搞成房地产项目
记者:我们注意到,文化部一直在倡导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的文化发展方式。
蔡武:对于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来讲,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一个都不能少。
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能以搞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名义,推卸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要特别注意确保公益性文化机构保持“公益性”,不能搞商业经营,不能只为少数人或特定群体服务,损害多数人的文化权益。对待发展文化产业问题,一定要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从转变政府职能的角度来认识,政府不能直接办企业,政府的职能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做好政策引导,搞好市场监管,不能越俎代庖。当前在振兴文化产业中,要特别注意政府不能越位,不能只以GDP增加值为标准,不能把文化园区、产业基地搞成房地产项目,不能搞重复建设。
尊重艺术规律,不搞长官意志文化跃进
记者:您多次提到,政府要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蔡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已经成为必然。
记者:由“办”向“管”转变,“管”什么?
蔡武:我想还是按照中央的规定,即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的职责主要体现在:确定文化发展战略与方向、制定和颁布文化政策法规、制订文化发展预算、管理文化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文化市场实施监管,引导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指导群众文化活动、搞好文化保护、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举办重大节庆活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开展文化艺术教育、提供各种文化服务。
记者:还有一个“怎么管”的问题。
蔡武:在管理文化事务上,要遵循两个规律,一个是市场规律,一个是文化规律或艺术规律。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文化有自身的独特规律,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需要千锤百炼,一件流传百世的精品力作需要时间打磨。在文化工作中,切不可揠苗助长,搞长官意志,搞文化跃进。
对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问题,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
记者:请谈谈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贯彻落实“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文化指导方针。
蔡武: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我们党在文艺领域的基本指导方针。我们必须准确、全面把握文化指导方针的内涵。
我觉得,在执行文化指导方针时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做到敢于管理、善于管理。我们必须全面、科学地贯彻党的文化指导方针,总体而言,当前对待文学艺术领域的倾向问题,还是要坚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哪个范围出现问题就在哪个范围内解决,不要轻易地就定为“左”或右。对于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问题,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以理服人,避免引起大的震荡,干扰大局和党的中心工作。二是要更好地发挥文化指导方针的作用。在坚持“二为”方向前提下,给文艺家们充分的创作自由,使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各种题材、各种体裁都有充分发展的空间。在艺术问题上,要充分尊重艺术家的个性和创新,不要管得太死,限制过多。即便有些倾向性问题也要通过引导、循循善诱,加以解决。三是要增强文化指导方针的执行力度。无论是体制内外,所有文化单位都要切实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都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
对外文化交流: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向世人展示文化糟粕
记者:您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说过,我们对外文化交流的目的不是要输出中国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怎么看新形势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
蔡武:我们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目的是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能够真正地吸引人、打动人,引起共鸣,拨动心弦,赢得尊重,增进心灵的沟通,寻求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选择上必须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传统文化,也要有现当代的文化;不仅反映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也要全面反映我们还实际存在的不平衡、不发达的状况,反映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既要突出中国特色,也要注重寻找同外部世界的共同点,反映世界流行元素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在内容格调上,必须选择健康和积极向上的,而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向世人展示文化糟粕,有损我国和平、发展、文明、民主、改革、开放的新形象。目前我们“走出去”的文化产品还偏重于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和流行文化方面的传播力度不够,特别是缺少能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具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优秀图书、戏剧、歌舞和影视作品,导致国外民众对当代中国情况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