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翘首期盼,国外也在关注:即将举行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要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代中国,越来越期待这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近日到广西北海,就分明听见了急切的呼唤,感受到殷切的期待。
北海,历史上几起几落。两汉时期曾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这个“外洋各国夷商源源而来”的“海疆第一繁庶之地”,晋代以后就盛况不再。19世纪下半叶开埠的北海,又一度迎来商贾如云的兴旺景象,短短数十年间“洋楼矗起,巍然并峙”,诞生了“开埠第一城”、“百年西洋街”,但贸易中心的地位很快又风流云散。这样的周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再度重演:北海1992年、1993年世人瞩目的“大开发热”,持续了一年多便骤然退去。
历史上的三起三落,使北海人深切认识到,讲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几次机遇,不缺天时;北海沿海,不缺地利;一度人流如潮,也不缺人气。缺什么?潮起潮落中,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小富则安,因循苟且,被动观望,怨天尤人,错过机遇,痛失辉煌?究其根本,是缺乏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支柱。没有“文化支撑”,天时来了会走,地利虽有不灵,人气一聚就散。今天的北海要发展,固然离不开产业支撑,同样也需要文化支撑。两大支撑,缺一不可。
文化支撑从哪里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要从自己的土地上,从历史文化中,发掘、生长、繁衍出来。北海人意识到,既然出路在开放,就要通过弘扬历史文化培养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用开放精神凝聚心智,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品格,构成以开放为灵魂的城市先进文化和人文精神家园,把文化的张力变成城市的活力,把文化的影响力变成城市的竞争力,把文化的软实力变成社会生产力。这种薪火相传的文化定力,一旦成为强大的精神支柱,就能为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今日北海,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作为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就与东盟密切交往的城市,其跨越发展,除了产业的兴旺、经济的繁荣,正在展现历史文化的光大,塑造新的城市文化品格和城市精神。北海,在打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等三个千亿元产业的同时,已经觉悟到、亮出了、夯实着自己的“文化支撑”。相信借着举国上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北海会顺势而上,以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循环。
广袤的中国大地,南北东西,有多少大山大海,何止一家北海?而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仙、这龙,就是文化传统、文化底蕴、文化灵气,就是文化自觉、文化精神、文化支撑。
中国,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满了新的期待。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