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专题>2011专题>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产业成果
中国电影八年产业化改革成果卓著
2011-10-13 16:12:26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电影是产业也是艺术,是商业也是审美。归根到底,电影是文化产品,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文化品格、文化担当是电影的本质属性。当下中国电影要努力完成的任务,是担当起中国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重任,用国际化的电影精品,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刚刚闭幕的第二届中国电影发展(青海)论坛上,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说。

作为大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电影是最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化载体。而经过8年的产业化改革,中国电影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要担当起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重任,尚需中国电影人的深思与探索。

产业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功利与浮躁之风需警惕

“以张艺谋的《英雄》为开端,中国电影开始了产业化之路。在过去不到十年时间里,中国电影的发展,我觉得成绩还是要看到的。2010年,国产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的阶段性收获。这背后,是国产电影制作、发行等整体水平的提升。”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康健民说。

然而,现实的另一面却不得不让中国电影人深思2010年生产的526部国产故事片中,只有100多部进入了观众视野;国产电影95%以上票房是由北京、上海、深圳、广州4个特大城市以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深圳、青岛、大连等沿海大城市创造;国内有3800多座城市,但350座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以及县级城市基本没有多厅影院。

与此同时,2010年岁末上映的中国电影大片中再次出现了“三个葛优、两个范冰冰、两个黄晓明、两个刘德华”的“演员被过度消费”的怪相;只讲市场,不讲人文,不讲思想,把票房作为唯一目标,充斥浮躁情绪,追求娱乐至上,简单模仿、粗劣复制;有的电影创作者脱离社会现实,非理性放大个人偏执感受,以消极虚无的态度看待文化生活,否定主流价值观,肆无忌惮地颠覆主流审美观。

而产业化以来,电影成为热钱拥入的“热土”,投资多元化和民营电影制作机构诞生、成长无疑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活力。可是,急功近利的电影制作动机产生了盲目跟风,在《卧虎藏龙》和《叶问》系列的跟风中,迷失的不仅有大量普通电影人,其中也包括曾经为中国电影赢得荣光的国内大导演。

更有甚者,有商家为了捧自己中意的演员,不惜斥资上亿元去拍一部“量身定做”、不计回报、不遵守电影艺术创作基本规律的影片。如此乖张之举,不仅“恶搞”了中国电影,伤害了中国电影观众,电影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担当更是无从谈起。

培养高层次电影专业人才

给中国电影一个宽松和谐的创作氛围,并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电影市场运作机制,是中国电影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担当的关键问题。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认为,基于国情之上,政府有关部门要借鉴美国、欧洲以及日、韩管理电影的经验,提升自身管理、引导电影发展的能力,进而赋予电影人更宽松的创作环境和氛围。同时,还需要建立体现责任感的电影生产和消费体系,政界、业界、学界和媒体应当互相沟通创造一个平台,通过形成有机的引导、评价和约束机制来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以避免电影产业陷入权力说了算或是金钱说了算的“怪圈”。

而要解决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教育部艺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告诉记者,电影人才特别是动漫电影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界比较痛心的事情。近些年,很多院校开设了动漫专业,但仅仅是简单的设计和软件使用,动漫电影所需的核心创意能力培养却乏善可呈。

“目前,中国的艺术教育仅仅是技能化的,还普遍存在着思想上的缺失。”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晓云教授认为,高层次电影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影的创作和产业的发展进度。

北京电影学院科技信息化处处长、博士生导师姚国强说,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600余所院校中开设了与影视类相关的专业或课程,这极大地促进了影视教育的发展势头。但是,基于我国国情和人口基数,电影专业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这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其中,加大对青年电影人才和剧作的扶持,应当成为电影人才培养计划的重点。

中国电影要学会本土立场国际表达

饶曙光说,长期以来,中国电影界在电影产业、商业与电影文化、艺术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把两者人为分立、人为对立的思维习惯。认为产业化就意味着对票房收入、利润的追求,意味着对文化品格、文化但当的丢弃。或者认为要追求电影的文化品位、文化品质就必然无视电影作为一种产业必须实现其合理利润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

而世界电影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人类文化活动高度工业化的当今世界上,电影是最为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电影产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否为大众消费者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而文化精神要通过电影这种特殊媒介传播,就必须遵从电影产业的经济规律。

饶曙光认为,在当前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形象还比较模糊,中国电影的特质不明晰。关心中国发展的国际人士曾经善意地指出“中国形象没跟上中国变化”。因此,应该让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担当精神贯穿于中国电影创作、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国主流电影产品应当具有人文内涵、民族文化内涵,并凸显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

“中国主流电影产品要走上国际电影大舞台,必须学会本土立场、国际表达。要用大量思想性强、艺术精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人文含量的优秀主流电影作品,向全世界充分地、有魅力地展示改革创新、和平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中国国家形象。”饶曙光说。

“除了城市,农村电影还有广阔的天地有待开发,庞大的中国电影观众群的审美情趣和观影经验也有待培养、提升。电影永远是拍的在拍,看的在看,如果,这两者能够有机互动并形成默契,那么中国电影产业也就会逐步走向成熟,担当起自身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重任。所以,再给中国电影一点时间吧。”康健民说。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网络媒体湘江行
湘江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激发文化创作活力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三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最高法推动执行运行机制改革 执行统一管理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