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亚太中心将继续开拓“培训版图”
亚太中心管理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现场 |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亚太中心”)在京召开管理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亚太中心管委会主席,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旭主持会议。亚太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研究中心与国际信息和网络中心等机构的代表共60余人列席会议。会议审议并批准了亚太中心2019年度工作报告和2020年度工作计划等事项。
亚太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中心,根据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的协议于2012年在中国北京成立,负责为亚太地区国家和地区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力建设培训。
亚太中心管委会主席,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旭表示:过去八年,亚太中心对亚太地区及全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7个二类中心之一,亚太中心成立以来,在区域和国家层面,始终致力于为亚太地区的48个会员国提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力建设培训服务。截止到2019年12月,亚太中心已为亚太地区举办了46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力建设培训,受益国达到40个。8年来,中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中亚以及太平洋地区,围绕《公约》“批约”“履约”“基于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制定培训”“保护计划制定”“名录申报”等常规主题开展了持续有效的培训活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培训师讲授《公约》关键概念、清单制定工作的复杂性以及“社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等内容,向参训的各国文化事务官员、社区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者、专家学者等群体传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并让“现场学员”通过后续培训和活动,将所学的内容传递给更多人群。
亚太中心为各国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 |
虽然亚太地区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局面已经初步打开,保护体系也初具雏形。但是,亚太地区民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还亟待提升,低收入依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者和社区参与者的隐忧,国家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力和资金还很匮乏,国家立法以及社区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搜集、文献整理、数字化保护仍然薄弱。有的国家还面临政局不稳、人员流动大、本国国家、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不充分、传统技艺严重依赖的原材料稀缺、代际传承等问题。可以说,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各会员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依然充满挑战。
据亚太中心主任梁斌介绍: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拓展,亚太中心在本地区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在日益提升,各国普遍期待,继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力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与亚太中心合作。2020年,亚太中心将新增非遗高等教育、非遗国际援助等内容。
一些国家还向亚太中心提出了明确的培训主题需求,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紧急状态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国家周期报告撰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防灾减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政府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援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教育”等。
为满足亚太地区国家不断增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需求,2020年,亚太中心将继续在已举办过培训的国家“深耕”,并进一步开拓“培训版图”,将首次在塔吉克斯坦、缅甸等国开展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培训活动。
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认为:中国的非遗数字化建设还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亚太中心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亚太中心正在通过积极建设专家、学员、培训师数据库,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参与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的研讨会等方式,掌握亚太地区及至全球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动态信息,以进一步完善培训模式和内容,并将通过培训评估、出版培训成果文件等形式,支持培训对象国开展后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