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开班!回顾与展望:亚太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培训
10月16日,作为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的重要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亚太中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主办,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回顾与展望:亚太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力建设培训”在成都开班。
喜迎非遗盛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强大的,但又是脆弱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事务负责人希玛珠莉·古榕在开班致辞中强调,亚太中心通过逐步采取创新的培训方式,在加强与教科文组织总部、区域中心、学术机构等密切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卓越努力,致力于能力建设战略的实施。感谢亚太中心能够让尽量多的社区参与进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让相关利益方在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方面所做的努力。
培训班现场 |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表示,亚太中心紧紧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持续有效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活动,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新动向,系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培训班上,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做了题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的报告。他提出,目前,中国非遗保护的主要任务已经进入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水平的新阶段,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社区、回归生活。“我们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能力、传承实践以及传承环境着手,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社会功能,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从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培训班现场 |
亚太中心主任梁斌对2012-2018年亚太中心能力建设进行了概览式介绍。他表示,在过去的七年中,亚太中心在中国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亚太地区成员国以及相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区域、次区域和国家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工作。
除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批约”“履约”“基于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制定”“保护计划制定”“政策制定”等常规培训主题之外,亚太中心还在培训中纳入了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灾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教育等具有针对性的话题,得到了亚太地区及国际社会的积极反馈。目前,亚太中心的合作网络逐年扩展,来自亚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研究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未来培训的需求和建议非常必要。
来自中国、韩国、巴基斯坦、尼泊尔、越南、斐济、蒙古等20多个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伙伴和参加过亚太中心培训活动的学员,包括来自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文化部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负责人,也将在本次培训班上为亚太中心今后的培训活动建言献策。
培训班现场 |
助推非遗保护与传承
本次培训班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区域办事处的代表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培训师还为参会代表传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最新动向,尤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紧急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政府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土著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正式和非正式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伦理原则、国际援助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享了关于《公约》的最新知识与解读。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全球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二类中心之一,自2012年成立以来,亚太中心一直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原则,宣传推广《公约》,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活动,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并为加强亚太地区48个会员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次培训是亚太中心举办的第44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力建设培训班。截至目前,中心举办的培训班已覆盖亚太地区48个国家和地区,直接受益人数达1362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