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力建设 > 常规课程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批约及履约培训班在成都举行

来源:亚太中心

田野考察

新繁棕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批约及履约培训班在成都举行
新繁棕编考察合影

新繁镇棕编技艺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末年新繁妇女即有“析嫩棕叶为丝,编织凉鞋”的传统。如今,新繁的棕编技艺主要集中在新繁所辖公毅、锦水、曲水、通联、石云等村。新繁棕编的原料,主要采自彭县、大邑、邛崃、都江堰等山区。每年四月,艺人们将采集回来的绿色嫩棕叶,经过排针的梳理,变成了一条条形似绿色挂面的棕丝。然后,艺人们把丝搓成棕绳,再经过熏蒸、漂白、晾晒等工序,制成洁白柔软的材料备用,或将部分棕丝染成五颜六色,像绚丽的丝绸缎带一样,可用于棕编器物的特殊装饰。

新繁棕编的手工技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叫胡椒眼技法,即将棕丝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互交叉形成菱形,再用两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以此类推,编织出窗花般美观规则的图案。第二种为密编法,艺人采用疏密相同、距离相等且重复的方法进行细密的编织,这种编织方法通常使用在鞋、扇等产品的编织上。第三种是人字形,即以人字图案来设计或控制棕编的经纬走向或构图,这种编织方法通常使用在帽、席等生活用品编织上,其特点是美观大方。

每年夏季和秋季是新繁棕编生产的高峰期。根据季节的变化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夏季主要生产凉帽、拖鞋,秋季主要生产工艺棕编提包。作为新繁地区妇孺皆知的民间手工艺,很多农村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门技艺。就整个编织和加工流程来看,棕编是相当复杂和讲究的,一件产品的完成常常需要划丝、熏蒸、断青、起头、接头、穿边、扯边、剪边、剃头、着色等十几道工序。以编织凉帽为例,一个手工熟练的艺人,一天仅能编织完成两顶凉帽,可见工艺复杂和细腻程度。

新繁棕编的主要产品跟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紧密,帽、鞋、枕巾、凉席、桌围、椅垫、提包、果盘、书包、玩具等品种都广受欢迎。尤其是用白净的素色棕丝编织的产品,往往有丝绸般华丽典雅的效果。

川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批约及履约培训班在成都举行
川剧考察合影

川剧是中国戏曲中十分罕见的以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为一体而构成的剧种。主要流行于四川和云南、贵州省。

早在明代,四川已有地方戏班流行,至清代雍正、乾隆年间,随着花部的兴起,外来的昆腔、高腔、梆子腔、皮簧腔传入四川,加上本地灯戏,形成了现在川剧的雏形。由于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的不同,早期川剧顺着四条河道形成了川西、资阳、川北、下川东不同的支派。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现实主义传统,并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真实细腻、幽默机趣、乡土气息浓厚,特别善于采用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特技来刻画人物性格。传统剧目极为丰富。

川戏锣鼓在川剧音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用的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

此次观看的川剧是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演员们表演的经典剧目。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是国内最负盛名的专业艺术院团之一,与上世纪最著名的川剧班社“三庆会剧社”一脉相承。有约三百年历史的川剧艺术是西部民族文化的精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剧院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几十年来,剧院创作、演出了大量有影响的艺术作品:《白蛇传》、《柳荫记》、《御河桥》、《文成公主》等,以晓艇、刘芸、陈巧茹、孙普协、王玉梅、王超等“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家,以蔡少波、马丽等优秀演员为骨干的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体现出的整体艺术水准受到各界高度评价。徐棻、谭愫、王文训等剧作家、作曲家的创作硕果累累,剧院上演的精品剧目迭出,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剧目奖”、“文华表演奖”以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表演奖、编剧奖、音乐奖等等,充分展现了一个剧院托起一个剧种的优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实践(截止2019年)2018-12-06
  • 亚太地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止2019年)2018-12-06
  • 亚太地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19年)2018-12-06

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邮编:100021

电话:86-10-64966526

传真:86-10-64969281

邮箱:administration@crihap.cn

NEWSLETTER

欢迎订阅亚太中心新闻快讯,及时了解我们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