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6日,2013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开幕。本次年会会期两天,主题为“新生代:轻电影与思想能量”。出席年会开幕式的相关领导有: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巡视员张玲,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巡视员赵志勇,中国电影博物馆馆长杨永安,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电影处处长王健等。近百位业界领军人物、一线影人和专家学者,中国电影博物馆领导班子成员,来自北京电影学院、中影集团培训基地、北京物资学院等高校和机构的电影相关专业师生,以及中国电影博物馆会员、影评人、观众代表等300余人参会。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电影报》、中新社、搜狐网等近60家国内主流媒体参会报道。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主持人瑶淼、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索亚斌共同主持开幕式。
张淼副部长、赵志勇副巡视员、杨永安馆长分别讲话。张淼副部长立足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也对中国电影博物馆在电影学术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肯定。赵志勇副巡视员以详实的数据介绍了中国电影和北京电影市场发展现状。杨馆长介绍了中国电影博物馆建馆八年来,为促进业界、学界与观众交流举办的各类电影活动,并说明了年会主题的由来。近年来,一些没有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开始在内地电影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比如《失恋33天》、《人在囧途之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这些作品不像大江大河的汹涌澎湃,也没有悬崖瀑布般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却似小河流水哗啦啦流进观众心田,碰撞出了共鸣的火花,这些电影之所以既有口碑又有票房,无一例外的是它们的故事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同时也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思想能量。
年会嘉宾丁荫楠、尹力、陈力、张弛、金依萌等影人代表,陈山、尹鸿、周黎明等来自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国电影博物馆等电影专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中国日报的电影专家学者;焦宏奋、汪天云、周铁东、陆弘石等来自中影集团、上影集团、中影集团海外推广公司、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等国有电影机构的领军人物;以及安晓芬、郭燕、李海鹏、陈肃等来自大盛国际传媒、小马奔腾、光线影业、乐视影业等民营电影机构的代表人士在高峰研讨论坛上围绕年会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第一场高峰研讨“轻电影的市场诉求与思想能量”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尹鸿主持,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导演丁荫楠,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尹力,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集团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汪天云,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陈山,导演金依萌,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安晓芬,光线影业宣传总监李海鹏参与讨论。
丁荫楠认为轻电影是有生活的,是反映这个时代的东西,充满了活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同时最可贵的是这些电影的票房在我们本土市场上打败了美国影片。陈山提出“新理想主义”的一代开始显现,他们的理想诉求是自觉的而且是纯洁的,并且个人追求与生活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提出轻电影打通了学院派与电影市场的壁垒,电影市场急需“新生代”的进入。
汪天云说,我们本以为“《泰囧》”只是一个偶然现象,但没想到紧接着就是一个整体的新生代方阵。同时,他认为对于电影而言,电影选题的研究超过了明星。尹力认为“轻”电影的概念实际上也抛出了什么是“重”的问题。连续3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大会上的关键词是3D电影,但从去年下半年,大部分人的话题集中在中国和中国电影上。他还认为近期的《一九四二》和《白鹿原》够得上伟大电影的题材,因为小说奠定了它的地位,但是电影拍出来仍归于平庸,没有达到那样的思想含量和艺术水平。然而“轻”电影能不能有品质?在趋利的市场上,能否取得一席之地?内心的蓝图与资本结合才是中国电影的希望,才是中国电影要的“钱途”,前途。安晓芬说,我们做《小时代》之前其实也没有想到会成为这样一部有争议的电影,而只是想给年轻人做一部电影。她呼吁对于年轻的创作者要给予包容,同时,作为电影人也要针对市场,了解观众需求,转换思路和观众合拍,思想内涵和价值观一定要清楚、明白。金依萌作为轻电影导演,认为一部电影要表达什么是我们决定电影风格、演员和制作预算的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中国电影一定要把类型想好再去做。李海鹏则认为,好莱坞影片在传递价值观时所用技法比我们领先,中国市场如此蓬勃,完全可以学习借鉴。同时希望光线影业能够帮助到更多有想法、有创意的导演。
第二场高峰研讨——“新生代影人的创作特点与经验”由中国日报社网站执行总编辑、专栏作家、著名影评人周黎明主持,河北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导演陈力,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北京和禾和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北京遇上西雅图》总监制张辉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潘天强,编剧、导演张弛参加讨论。
钟大丰说,新生代影人的生活时代在变,他们对商业电影有自己的理解,在一些比较“俗”的影片表达背后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化体验和感受。过去的电影重视艺术家说出了什么,而商业电影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和观众之间的感应,在于有没有跟观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张弛认为,轻电影的作者在票房上、在市场上虽然得到认可,但电影却不大重视故事和内容,明星、制片方选择以及院线排片成了电影制作首先考虑的东西。从我内心来讲我还是觉得应该拍商业片的,因为艺术片肯定是小众的。就自身的创作感受而言,现在也不能像原来一样不考虑观众的感受。现在的问题是商业片质量能不能再好一点,商业片也应该有很好的思想内涵。张辉娜说,电影的根本是好剧本,电影资金回报是投资方讨论的问题,但是剧本到底要传达什么,才是电影的重点。每个人对正能量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当然,主创和投资方的合作很重要。潘天强则认为轻电影应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青春成长电影的延续。这批年轻导演受到台湾青春电影的影响,可能在未来几年间会有一批这样的电影出来。对轻电影的处女作应有保护,但不能过分保护,应有扶持、有批评。陈力表示,电影从剧本上而言,要看故事是否真诚,是否能打动人。影片能够成功是因为导演想说话,真诚是最重要的,不在于有多少大明星、有多少投资。
第三场高峰研讨——“轻电影的营销策略与生存之道”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尹鸿,中影集团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完美世界(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市场副总裁、《失恋33天》策划李峥,小马奔腾影业常务副总经理郭燕,乐视影业宣传部总经理陈肃,爱奇艺电影频道主编窦黎黎参加讨论。
尹鸿认为,我们拍过很多我们认为表达了足够正能量的电影,但是这些电影在口碑的传播当中没有达成传递的功能,也没有形成广泛的观影趣味,这跟影片传达的某种价值观是有关的。反而是这些所谓的“轻电影”从某种角度来说确实是救了中国电影的“命”。周铁东说好莱坞电影的成功也就是类型产品的成功,也就是培育观众的成功。郭燕则以为,现在过度强调营销,其实应该减负。所有电影取得好的票房都是因为接地气。电影还是应该以内容为核心,并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做营销。陈肃认为中国电影在这个阶段比不了大,比不了好,所谓“轻电影”就是比不一样。轻电影在社会价值上很突出,在商业价值上薄弱,所以我们着重挖掘其娱乐和社会价值。窦黎黎说,轻电影,我理解是体量更微小的电影,但是很有专业性。我们通过平台重点关注这些“野蛮”生长的“新生代”,希望能为他们做一点点贡献。
第四场高峰研讨“口碑与票房——当下电影的观众需求与市场规律”由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陈山主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焦宏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陆弘石,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制片人张卫,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综艺报》电影版主编朱玉卿参与讨论。
焦宏奋认为口碑在先,其次是我们也要听取业内人士、创作者他们的口碑。票房是投资人最先考虑的问题,这是企业的根本。只有结合了好的口碑和票房才能产生好的作品。陆弘石说,电影的类型和作者的关系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也很重要。新生代导演这点做得比较好,他们对剧作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前几代导演。所以说是不是现在出现了一种“编剧电影”?比如薛晓路的作品等。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更好的一代创作者。张卫认为,对抗好莱坞电影的入侵就是要用好好莱坞的类型讲本土化的故事。同时,他指出看电影的“新生代”催生了拍电影的“新生代”,通过轻电影实现链接、对话。青年电影文化在当前是电影票房的重要参照,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他们对电影的态度影响着我们的票房。朱玉卿说,重视票房的关键在于重视影片,院线帮助影片推介,观众在电影的产业链中经常被忽略,但是最重要的。让观众参与到电影中去,这是学界和业界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张晓辉认为,轻电影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但一些“大片”,比如《一九四二》虽然描述了一个震撼的事实,但并没有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给出主人公心灵重生的答案,有些遗憾。
当天下午,作为年会活动之一的“电影大讲堂”邀请年会嘉宾汪天云、尹鸿、潘天强分别以“遗憾艺术:当代电影的崛起与嬗变”、“当代电影发展态势”、“成长中的亚洲成长电影”为主题开展了专题讲座。来自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百余名师生听会,并与主讲人进行交流。
在10月27日,年会分别以专题研讨、学术沙龙、观众交流等方式进行。嘉宾们围绕轻电影的叙事探索与文化建构、电影市场走向与电影生态的良性发展、轻电影创作与中国电影的发展转向、未来电影发展趋向与人才培养之道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