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理财产品博览会上,招商银行展示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
大堂经理为客户介绍理财产品。
组织员工进行户外拓展训练,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为提高业务能力,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
这些人,只是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员工的一小部分;这些故事,只是15年来发生在招行员工身上的一些小片段。在600多名客户经理、100多名大堂经理、近100名产品经理以及全行2300多名员工的身上,在走过的年年岁岁中,这样的故事一直都在上演。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点点滴滴之中,这些员工看似平常的努力,使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如果我们的产品不比别人新,不比别人好,别人不会用我们的产品。如果我们的服务不比别的银行好,人家也不会光顾。所以,对招行来说创新就是一条生命线。
———王良,招行北京分行行长
走进招行的每一个网点,客户会看到各个地方都有葵花,有油画的、摄影的、实物的。金葵花是招商银行的行花,亦是招商银行的品牌象征。葵花总是向着太阳,而招行把客户当做自己的太阳,葵花围着太阳转,招行围着客户变。
“服务好”,是客户对招行的一致评价,在北京15年,招行不断创新的服务理念时刻引领着业界潮流。
1994年分行在京成立之初,从规模到声誉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当很多其他银行还在等客上门、高高在上的时候,招行在北京市场上第一家实行了站立服务、微笑服务、面对面服务、上门服务。同时大力改善营业环境,首家在营业厅摆放自助点钞机、饮水机、叫号机、糖果等。这些细节让每一个来这里办业务的人都倍感温馨,招行打“亲情化”服务牌初战告捷。
在随后中外资商业银行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仅凭微笑服务已无法满足客户的需要。为此分行推出了“一卡通”、“一网通”等大量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产品,建立起由营业网点、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组成的立体化服务渠道。
1995年7月推出的一卡通对招行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其在同业中创造储蓄业务发展的奇迹立下首功,更重要的是为招行整个零售银行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客户、声誉、技术基础。招行的许多业务都是在一卡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许多客户都是从一卡通开始认识招商银行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客户财富逐步积累,客户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需求也越来越明显。于是,招行顺势推出了“金葵花”、金卡、私人银行等不同层次的服务体系。如今,招行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金字塔客户结构。
招行的服务创造了北京市场的多个第一,但这种创新并不容易,要有专业的团队,开展创新项目的需求调研、可行性论证、开发、推广等工作。要想创新就得冒比别人更多的风险,又必须有效地控制风险。招行北京分行针对客户需求,密切跟踪市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创新,并把总行的创新产品结合市场实践推广应用。
经过努力,招行北京分行树立起“创新型银行”、“科技领先型银行”的良好形象。
奋斗
“未来和招行绑在一起了”
早期的经历让柳栋和袁峥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更为珍贵的是他们与招行一起成长起来,让两者更加紧密相连。
“这15年是人生当中最华彩的阶段,跟着招行一起成长起来,虽然干了15年,可我依然觉得我还像新员工一样充满热情,累并快乐着。”
“感觉这个企业像是自己的家,自己的未来已经和招行捆绑在一起了。”
———柳栋,招行北京分行零售银行部副总经理
———袁峥,招行北京分行同业银行部副总经理
“招商银行你听说过吗?这家银行怎么样?”1994年4月,收到招行北京分行面试通知的袁峥给深圳的同学打电话询问,在这之前她从未听说过招商银行。“挺不错的,在深圳这边做得很好。”同学的回复让袁峥有了底气。两天后,袁峥被招行录用。
同一时期,原本在政府部门抱着“金饭碗”的柳栋也毅然选择了下海,跟着招行创业。“那年我24岁,觉得年轻人应该接受更多的挑战。”如今,柳栋回忆起当初这个冒险的决定表情依然坚决。
于是,在那一年的春天,40多名有干劲的年轻人组成了筹备小组,开始在北京摸索一条有别于已有银行的新型商业银行道路。
工作越多干得越起劲
经过近百日的筹备,开业定在了1994年7月8日。那天,在北京金融街边的小楼,宽敞的大厅,整洁的窗口,中间的咨询台上摆着一个桌牌———就是当时招行北京分行的初始营业厅了。如今,分行早已搬入大厦,当初的小楼已经变成了青草地,春风拂过,一片勃勃生机。
开业之后分行各项业务迅速展开。学国际金融专业的袁峥在做好后台工作的同时,主动向领导提出要去做业务。但刚出校门经验不足的她也免不了出一些小差错,在不断熟练的过程中,袁峥在逐步成长着。
而离开稳定政府部门的柳栋也在紧张而兴奋地筹备着行内的一项新业务———一卡通。不能按时下班,每天加班到深夜,但那时候的柳栋充满激情,工作越多干得越起劲。“感觉这个企业像是自己的家,自己的未来已经和招行捆绑在一起了。”
同“一卡通”共同成长
到底怎么做一个新型的有别于其他银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在不断地摸索。
1996年,招行正式在北京市场推出集消费、存款、理财于一体的一卡通,当时北京市场没有针对老百姓发行银行卡,老百姓手里习惯拿的是看得见数字的存折。分行尝试了各种办法让京城的老百姓接受这样一个新鲜事物。
每周周末去商场里面摆摊宣传、拿着麦克风做卡片功能介绍。而像袁峥这样与银行卡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的部门的员工也都上街宣讲。在那个银行几乎没有主动营销的年代,很多老百姓对他们的行为投来奇怪的眼神:“都是我们去求着银行,你们怎么跑来跟我们推介业务?”起初每年一卡通发行几万张,后来1个月就能发行十几万张。
风险
首次吃螃蟹压力很大
“除去产品本身,我们必须考虑,如何控制这种创新产品的风险。一种全新的产品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存在风险、会出现怎样的意外,这些都需要在事先做出预备方案。”
———李骅,招行北京分行同业银行部业务经理
在招行北京分行做了6年理财产品设计工作的李骅,和领导、同事们一样,始终感受到创新的压力。招商银行创新产品很多,同业银行部经常与信托、证券、基金等同业合作,推出系列理财产品。但竞争需要不断创新,首吃螃蟹的代价就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需要认真钻研,了解市场需求。李骅经常要向客户、向业内金融机构了解,寻找新的线索和设计灵感。
创新的压力还来自于在创新中要坚持合规,并时刻风险。招行强调“稳健”,以稳健约束创新,是对自身经营负责,也是对客户负责。
不过,压力之中,他也经常尝到创新的甜头,招行北京分行推出了北京第一支系列化的集合信托理财、第一个挂钩信托的人民币理财产品。2008年推出的招行系统内第一款资产池产品,是李骅6年来最满意的一款产品。当时很多理财资金都是被动地根据项目成立理财产品,有项目时才能设计产品,而且设计上也很受项目金额、期限等的限制。这些限制让李骅和同事们想寻求一点突破。于是想到了资产池产品,就是把信贷资产、债券、票据多类资产放在一个池子里面,不愁项目断档,而且产品期限可以更加灵活。李骅建议试一试,2008年的3月,分行经过研究,将产品设计上报总行。由于是新产品,李骅与总行部门又进行了多次介绍和解释。总行批准后,产品上市的那一天,不到2分钟就被抢光了。
招行北京分行并不急于一下子扩大规模,从20亿的小规模做起,边做边总结,稳步扩大业务,不到一年时间,这款产品目前已有70亿规模。而现在,多家银行也纷纷设计类似的产品,已经成为主流产品。
(本文来源:新京报)
招行 人民币理财产品 一卡通 北京分行 理财资金 金葵花 信托理财 招商银行北京分行 组图 年代